老河口市历史沿革

老河口,一名新镇,是汉水经年泛滥,河床屡屡摆动而淤积的河滩地,由于这里傍山近水,土质肥沃,人们源源迁来耕耘,先后形成了魏家,胡家、焦家、贾家、杜家、王家、肖家化洲八个村庄,后人称为“八营”。随着光化境内汉江沿岸的西集街、新集、客落湖等商埠或因洪水冲没,或距汉水较远而日趋衰落,这里变逐渐形成发展成为新兴之集,曰“新镇”。因当汉水故道之口,故又名老河口并沿用至今。

市境古为阴国(治所在今袁冲区古城水库淹没区内),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。春秋时绝,为楚属地。“鲁昭公十九年(公元前523年)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”(下阴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)。秦置酂县(故城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,已没于汉水)、阴县。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魏得荆州,以南阳西为南乡郡,辖酂、阴等八县。西晋太康十年(289年),改南乡郡为顺阳郡,辖酂、阴、筑阳三县,郡治设于酂城。西晋永嘉(307-313)中,城没于汉水。

唐初置酂州,旋废。改阴城县为阴城镇,入谷城县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置乾德县,属光化军。熙宁五年(1072年)废军,改乾德县为光化县,取“光大王化”之意为名,属襄州;元佑初年,复光化军,属京西南路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省光化县入谷城县,十三年(1380年)复置光化县,属襄阳府。1914~1948年,先后属襄阳道、第八、第五行政督察区。

1937年置老河口镇,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,为光化县治。1949年属襄阳专区。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,1952年撤销,仍为光化县治。1960年均县并入光化县,1962年二县分治,属襄阳专区。1970年属襄阳地区。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。1983年撤销光化县,并入老河口市。现由襄樊市代管。

 

1948年,老河口市爱国民主政府成立,在城区内建立3个区。1949年,光化县全境解放后,撤销老河口市,全县设5区、33乡,老河口为其中一区;次年1月,老河口区改为镇;1951年7月,老河口镇升格为专署辖市;1952年8月,撤销市建置,变为县辖镇。1979年11月,国务院批准老河口镇升格为市,除镇辖范围外,并划5个生产大队为其所属,市设3个街道办事处。1983年8月19日,国务院批准:撤销光化县,将光化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老河口市(县级)。

1996年,老河口市面积1032平方千米,人口约49.6万。辖5个街道、8个镇、2个乡:酂阳街道、中山街道、光化街道、洪山咀街道、李楼街道、仙人渡镇、孟楼镇、张集镇、竹林桥镇、纪洪岗镇、傅家寨镇、秦集镇、薛集镇、袁冲乡、赵岗乡。

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,老河口市总人口509468人,其中:光化街道73645人,中山街道52173人,酂阳街道53088人,洪山咀街道31161人,李楼街道41247人,付家寨镇14363人,孟楼镇32151人,纪洪镇16730人,张集镇44945人,仙人渡镇40795人,竹林桥镇35345人,秦集镇15078人,薛集镇26768人,袁冲乡17620人,赵岗乡14359人。

2004年末,老河口市总人口511856人。辖4个街道(光化、酂阳、洪山嘴、李楼)、5个镇(孟楼、薛集、张集、仙人渡、竹林桥)、1个乡(袁冲),38个社区、227个村委会。

2005年末,老河口市辖4个街道(光化、酂阳、洪山嘴、李楼)、5个镇(孟楼、薛集、张集、仙人渡、竹林桥)、1个乡(袁冲)。共有31个社区、227个村委会。

2006年末,老河口市总人口52.18万人。辖酂阳、光化、李楼、洪山嘴4个街道,仙人渡、张集、竹林桥、薛集、孟楼5镇以及袁冲乡,共有224个行政村、34个社区,1609个村民小组。

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,老河口市常住总人口其中:471482人,光化街道67317人,酂阳街道97148人,孟楼镇31968人,竹林桥镇35022人,薛集镇42538人,张集镇41215人,仙人渡镇36042人,洪山嘴镇50677人,李楼镇37453人,袁冲乡32102人。

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,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。
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如需转载或引用,请自行核实内容。
网站首页 | 返回顶部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